教育发自内心的充实,没有衡量的标准
教育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话题,所有人都上过学,好像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讲上两句。像一诺这样成功的职业女性,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更是可以讲上一大套“教育理论”了。
但这些“理论”真的靠得住吗?这两天《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在微信圈刷屏了,我也把这篇文章中的几个观点给各位分析一下。
01观点一
“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所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这看似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现实离这还很远。”看上去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话,但仔细分析却有明显的逻辑错误。前半句完全正确——“中华的文化,只有我们自己能教育、传承”,但这和后半句“对中国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在中国”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
02观点二
“那我们中国人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咱们送出去的孩子,怎么样了呢?答案是,不怎么样,至少和我们的投入相比,不值。”
恰恰就是因为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计算方法,使很多中国家长认为给孩子花最多的钱就会有最好的教育,殊不知教育所需要的投入远比金钱昂贵得多,是家长的时间,是家长的亲情,是家长的心思等等。
03观点三
印度人在美国比中国人混得好,最主要的原因是“印度的教育,教出来了比较通透的人,这个是核心,所以说国际教育向外而不是向内看的教育导向,让我们离通透越来越远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在不是很明白通透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素养,还是能力,亦或是心境、心态,或许是指一个人的心灵。
04观点四
“看看我们的课程体系,其实和清华提的不谋而合。”对比一下一土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清华“全球胜任力”的核心素养确实有不少相通之处。
可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这最好的教育有衡量标准吗?一个农民工家庭和一诺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一样吗?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快递小哥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一样吗?一个月薪千元民办教师和一个年薪百万的国际学校校长理解的最好的教育一样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出现,信息化时代更是多样化,犹如考试的多样化,网络考试系统就是这个多样化的载体。也有不少朋友问我对这些先锋学校的看法,我的回答很简单,你能接受这一套教育信息化平台,接受网络考试软件,你愿意承担这套教育体系的结果,当然还有经济能力允许,就没有任何问题。
理论上讲教育是一个有下限没有上限的行业,社会通常只能规定出教育的下限,也就是做教育的一定不能干什么,而对于优质教育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 上一篇:作为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焦虑从何而来?
- 下一篇:育人为本,阅卷实现教育公平第一步